固態聚合物電解質(SPEs)在復興高能量密度鋰(Li)基電池方面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雖然鋰離子電池(LIBs)因其相對較高的比能量和功率密度在儲能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它們正接近理論極限(約400 Wh kg-1)。目前,研究人員主要集中在新型電極材料上,以提高Li基電池的容量。在正極方面,鋰-空氣電池和鋰-硫電池是主要的前沿候選電池。在負極處,鋰金屬可以代替石墨,使負極能量密度提高約10倍。然而,在長期的充放電循環過程中,電極的發展需要一種能夠阻止不可逆反應和枝晶生長的電解質。其中,SPEs不僅提供機械剛度來阻止枝晶,而且提供比液體電解質更安全的操作。基于極硬的雙螺旋磺化芳香聚酰胺與離子液體(IL)和鋰鹽組合的固態分子-離子復合(MIC)電解質,通過改變聚合物含量、離子類型、金屬鹽類型和負載量,可以廣泛地調節MIC的性能。研究人員開發了許多基于IL的凝膠電解質(離子凝膠或離子凝膠),將IL的不可燃性與機械支撐基質結合起來。然而,這些凝膠只有在摻雜有機電解質時才顯示出實際的鋰金屬循環性能,有機電解質提高了導電性,但引入了揮發性液體,降低了過熱和火災的安全性。
近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與州立大學Louis A. Madsen(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固態MIC電解質,其不含揮發性溶劑,且顯示出高離子導電性、有利電極-電解質接觸和高熱穩定性,同時具有足夠的模量作為Li金屬電池的隔膜。在電解質中加入Li鹽可以增加Li離子的導電性,并且為電極上的反應提供Li離子。通過實驗表明,在包含N-丙基-N-甲基吡咯烷雙(氟磺酰基)酰亞胺(C3mpyrFSI)與LiFSI(3.2 mol kg-1)的離子液體電解質(ILEs)中,Li金屬的循環速率很高。基于與離子液體和濃鋰鹽結合的取向液晶聚合物的分子離子復合電解質,不僅實現高Li密度、高強度(200 MPa)和不可燃性,而且具有出色的Li+電導率(在25 °C時為1 mS cm-1)和電化學穩定性(對比Li|Li+為5.6 V),同時抑制了枝晶的生長且表現出較低的界面電阻(32 Ω cm2),以及在Li對稱電池循環過程中顯示出過電位(在1 mA cm-2時≤120 mV)。異質鹽摻雜工藝會修改局部有序的聚合物離子組裝,以結合填充有缺陷的LiFSI和LiBF4納米晶體的晶間網絡,從而極大增強Li+傳輸。總之,這種模塊化材料制造平臺將陶瓷類導體的快速傳輸與聚合物電解質的優異柔性結合起來,為安全、高能量密度的能量存儲和轉換應用提供了前景。研究成果以題為“Solid-state rigid-rod polymer composite electrolytes with nanocrystalline lithium ion pathways”發布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Materials上。
圖一、形成LiMICs的制造過程
(a)步驟1顯示RMIC的制造示意圖;
(b)步驟2顯示第二個離子交換過程,其中將RMIC的切片截面浸入了ILE中;
(c-d)RMIC-5和RMIC-15的SEM圖像;
(e-f)步驟2之后,晶界主要變為縮合鹽相,其由形成可支持快速Li+傳輸的導電網絡的納米晶粒組成。
(g)對齊的LC晶粒的形態包含PBDT雙螺旋棒,其主要填充有活動IL陽離子。
圖二、RMICs和LiMICs的X射線衍射圖
(a)RMIC的粉末X射線衍射圖;
(b)在RMIC中,作為制備工藝步驟1的結果,用黑色實線和虛線表示PBDT LC晶粒和晶界充滿非晶態IL;
(c)LiMIC的X射線衍射圖;
(d)在LiMIC中,PBDT LC晶粒間存在原位形成的高缺陷納米晶結構,由綠色形狀和黑點表示;
(e)在a和c中提取的X射線衍射圖像的1D光譜;
(f)LiMIC的X射線衍射圖的Le Bail精修結果。
圖三、RMICs和LiMICs的化學鑒別、擴散系數、活化能和傳輸機理
(a)純IL(C2mimBF4)、ILE(C3mpyrFSI和50 mol%LiFSI)、RMIC和LiMIC中陽離子的1H NMR光譜;
(b)固體LiFSI、固體LiBF4、RMIC和LiMIC的19F NMR光譜;
(c)液態ILE和LiMIC的7Li光譜;
(d)RMICs和LiMICs中依賴溫度的Dcations和Danions(Dions);
(e)ILE和LiMICs中依賴溫度的DLi+;
(f)從擴散結果的Arrhenius擬合獲得的陽離子和陰離子的Ea值;
(g)C3mpyr+分配為局部排列的LC晶粒的示意圖;
(h)從Arrhenius擬合獲得的Li+的Ea值;
(i)電解質結構示意圖,顯示晶界中納米晶LiBF4和LiFSI的形成機理。
圖四、離子電導率、活化能、Li+轉移數、電化學窗口、Li對稱電池循環性能和MICs中的界面電荷轉移電阻
(a)用于提取RMICs和LiMICs中離子電導率的活化能(Ea)的Arrhenius圖;
(b)比較根據電導率結果獲得Ea值與基于Li+和IL陽離子NMR擴散法結果的Arrhenius擬合的IL陽離子和Li+的Ea值;
(c)在10 mV極化下使用LiMICs的對稱Li|Li電池中的穩態電流;
(d)在LiMIC-15中以5 mV s-1的掃描速率進行Li電鍍和剝離的循環伏安曲線;
(e)使用LiMIC-15的對稱Li|Li電池的電池電壓與時間的關系;
(f)LiMIC-15的電流密度(J)變化之前掃描的相應阻抗譜(真實阻抗Zreal和虛擬阻抗Zimag)。
圖五、RMICs和LiMICs的熱學和力學性能
(a)DSC顯示LiMICs和RMICs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b)DMA顯示RMICs和LiMICs在-30至180 °C的機械性能。
圖六、室溫下并入LiMICs的Li|Li對稱電池的電壓-時間曲線
(a-b)電壓曲線與循環次數。
(c)LiMIC-15在0.20 mA cm-2的電流密度下進行1 h充/放電的長期循環;
(d-e)使用LiMIC-15作為電解質和隔膜,在c所示的2000 h長期循環后,拆卸后的Li金屬電極的放大倍數SEM圖像;
(f)長期循環后,Li金屬表面的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
綜上所述,作者介紹了一種新型負載Li固體電解質的材料發展、離子傳輸和形態自組裝機理,以及熱學性能、力學性能和電化學性能。這種無機-有機復合材料顯示出作為一系列電化學器件的下一代電解質的巨大潛力,適用于前沿電池技術,例如基于鋰金屬、鋰-硫或鈉的系統。所述的制造方法能夠產生具有可調模量、具有可選擇的金屬離子類型和不同濃度的不易燃和高導電電解質。此外,作者還可以基于ILs和PBDT的不同組合來制造MICs。同時,MIC還代表了一個模塊化的材料平臺,作者可以將各種離子液體和鹽與高電荷和剛性雙螺旋PBDT聚合物的可調濃度結合在一起。這種成分的自由性使得MICs的制造在化學、機械、導電、電解和熱性能上有了巨大的變化,使其能夠應用于下一代安全和高能量密度的儲能器件及其他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