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底涂層材料應具有下述一個或多個特性:
1、“自粘結”效應
在熱噴涂火焰高溫熱源的作用下。涂層材料不同組分能發生放熱化學反應,使涂層與基體形成偽冶金結合。最典型和應用最廣的“自粘結”打底涂層材料是鎳包鋁粉末和鋁包鎳粉末。
涂層與基體的結合強度主要取決于基體與噴射微粒之間的接觸溫度、微粒的熔融狀態以及在噴射過程中施加于微粒的沖擊力。而在工藝制度中,所能考慮的主要因素就是提高接觸溫度。打底涂層材料的放熱特性就是基于這種前提而設計的。
一般說來,接觸溫度又取決于形成涂層瞬問的基體溫度、微粒溫度及二者的熱物理性質。在熱噴涂過程中,金屬基體不可能預熱到很高的溫度,原則上不超過100-200℃,否則其表面將氧化嚴重,阻礙涂層與基體材料的結合。依靠熱源提高微粒的溫度,其效果不明顯,因為微粒飛行到基體的時間不過千分之幾秒,受熱時間太短。因此,借助于微粒本身產生化學反應來貢獻熱最,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徑。
自粘結型打底涂層材料有兩種:一種是高熔點金屬,如鎢、鉬等,它們在熔化狀態下具有很高的熱含量(鎢為29.4kJ/mol,鉬為21kJ/mol);另一種是具有放熱特性的復合粉末材料,如Ni-Al粉等。它們在熱噴涂過程中發生Ni, Al間的放熱反應,這種放熱反應可在粉末微粒到達基體表面之后仍然持續0.003-0.005s,從而使涂層與基體之間產生很強的微冶金結合。
已知有100多對元素在它們的相互反應中放出大量的熱,其中較理想的是Al與Co、Cr、Mo、W、Nb、Ti之中的一種或多種。而最常用的是Al和Ni或Mo等元素之間的放熱反應,如Ni-Al粉末、Ni-Mo-Al粉末。
2、“粗化”效應
粘結底層的表面比噴砂粗化處理的基體表面更不規則,因而工作涂層能與之形成更強的機械嵌合。當粉末粒子以熔融或半熔融狀態噴射到基體表面時,會產生大量的扁平狀蝶形微粒的重復堆積,形成層狀結構。由于微粒的驟然冷卻、凝結和收縮的結果,會產生宏觀應力。而粗糙不平的基體表面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和控制這種收縮應力。粗糙度增加了涂層結合的表面面積,并使收縮應力局限于局部,從而可增大結合強度。
因此,在選擇底層粉末時,粉末的平均粒度可略大于工作面層粉末的平均粒度。
3、“屏蔽”效應
打底涂層具有比基體材料更好的抗氧化能力和耐蝕性能,在工作涂層與基體之間起屏蔽作用,能將熱噴涂涂層固有孔隙引起的基體氧化或腐蝕程度降至最低。
4、“緩沖”效應
打底涂層的熱膨脹系數介于基體材料和工作涂層之間,且在機械及熱負荷下具有足夠的韌性,能對因基體與工作涂層熱膨脹系數不同而產生的應力起“緩沖”作用。
在選擇打底層材料時,自粘結型材料為首選。自粘結型材料可以在室溫下與光潔基體表面形成結合。對于大多數基體來說,鎳包鋁是最好的打底材料,它的粘結性能好。結合強度高,涂層致密。需要指出的是,鎳包鋁不適合用作銅合金材料的過渡層。有些材料本身并非自粘結性的,但可改善涂層系統的粘結性能。
例如鎳格合金,它不是自枯結材料,要求表面噴砂處理后才能得到必要的結合強度,但是這種材料作為底層是很有用的,特別適用于熱障涂層系統作為打底涂層,傳統的打底層材料的適用溫度如下:
1)鎳包鋁(8ONi20A1):≤650℃。
2)鋁包鎳(95Ni5A1):≤650℃。
3)鎳鉻合金、鎳鉻鋁(95NiCr、5A1):≤980℃。
由于陶瓷涂層材料在化學鍵、晶體結構和熱物理性能等方面與金屬材料有相當大的差別,因此,在金屬基體上噴涂陶瓷涂層時,通常都要先在金屬基體表面噴涂一層粘結底層。
(1) 能與金屬基體表面形成牢固的結合,最好是冶金結合。“自粘結”復合粉末,如Ni-AI、NiCr-AI、M(Ni、Co、Fe)CrAIY等,在熱噴涂火焰的高溫下,組分間產生放熱化學反應,生產金屬間化合物,并釋放出大量的熱,對基體表面薄層補充加熱到熔融狀態,促使噴射熔粒與基體表面形成微區冶金結合。
粘結底層材料(打底材料)有什么要求?
對粘結底層材料有如下的要求。
(2) 能形成致密的抗氧化、耐腐蝕涂層,以防止高溫下氧氣或腐蝕介質通過陶瓷涂層的孔隙侵入,保護基體金屬不被氧化和腐蝕。
(3) 能形成粗糙的粘結底層表面,其表面粗糙程度甚至超過噴砂預處理的表面粗糙度,以利于提高陶瓷面層涂層與粘結底層之間的結合強度 。
(4) 粘結底層材料的熱物理性能特別是熱膨脹系數,熱導率等,最好介于基體金屬材料和面層陶瓷涂層之間,以減少熱膨脹的差別和不匹配性,降低涂層內的熱應力和體積應力。